让我们去没有异性恋的“同志王国”

本文转自《陈十四》微信公众号

        

                                 

一周一篇丨一天一译

每周日发于公众号陈十四(chenshisi95),文章可转载;工作日推送主流英语媒体LGBT报道译文


美国西部沿海的旧金山,大概是早期华裔移民最耳熟的地方。1848年,那里仍是个只有数百人口的小码头,因发现金矿,一座城市随之兴起,由此得名“旧金山”。一百年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掀起惊涛骇浪,战事告捷,那些被发现同性取向的海兵,没有荣归故里,却被被勒令退伍。他们来到这座百年前平地而起的城市,建了一个同志乌托邦-卡斯特罗街区(Castro)。


卡斯特罗(Castro)街景

起先,只有数千名官兵散落城中,直到1960年代,经历几次社会大运动,那里才最终成为同性人群心中的朝圣地。当时,居在城中的中产阶级白人渐渐迁向郊区,躲避越来越多的黑人、亚裔移民,被称作“白人群飞”-white flight。1963年,卡斯特罗街第一家Gay吧开业,撼动了这个“小斯堪的纳维亚岛”,来自芬兰、丹麦、挪威等欧洲各国的天主教移民纷纷廉价出售房产,设计优美、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很快被同志人群购入。真正的革命,发生在1967年的夏天-近十万嬉皮士涌到了旧金山。


"在战火下出柜"(左);插画:街区Gay吧Moby Dick("大**")

这场狂欢持续了一年,被叫作“爱之夏”-Summer of Love,十万年轻人攻占了城中的每一块绿地,他们披着印第安披风,头簪野花,弹起摇滚,反对任何传统束缚,反越战、反政府、反异族禁婚、反性向歧视。但一旦道德仁义停留嘴边,就常常一戳即破,露宿街头的人群中,常见性乱、嗑药、暴行。卡斯特罗是几个治安稳定、闹中取静的街区之一,城中的同性人士加速迁来。一年后,夜夜笙歌的年轻人散去,这里已完全成了同性居住地。


街景(左),"爱之夏"摇滚乐演奏(右上),街上的邮递车

当彩虹旗在卡斯特罗广场升起,全美的同性恋人群开始了浩浩荡荡、寻找家园的“出埃及记”。到了1970年代初,旧金山的同性人群已有二十万,占城市人口四分之一。卡斯特罗的街头旅馆,午夜影院,黄昏餐厅,全部涌动着同性人士。这里也引领风尚,“卡斯特罗克隆人”(Castro clone)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典型形象是:粗布牛仔、短筒军靴、紧身T恤、格子衬衫,以及健壮身体与旺盛毛发。


经典"卡斯特罗克隆人"装扮(左,长按有惊喜);中心广场

1873年,从纽约搬来的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 1930-1978)在这里开了一家照相馆,沉沉浮浮五年后,当选为旧金山市议员,成了美国从此以后最具知名度的同性政治人物。自称“卡斯特罗街市长”的他入职仅十个月,卷入政坛权斗,与旧金山市长一同被另一名议员枪杀。法院仅判了凶手7年徒刑,失去了代言人与偶像的卡斯特罗陷入狂怒。


居民窗户上的米尔克画像(左);他在自己的照相馆前

一千多人涌往市政厅。抗议最终演变成“白夜动乱”-White Night riots,同性人士与警察对抗,几十人被捕,仓促上任的旧金山首位女市长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 1933-)做出退让,她随后任命了一名偏向同性人群的市警察长,才最终平息骚乱。


竞选时在照相馆前(上);街区居民涌向市政厅

平静的生活继续,这里成了旧金山最莺歌燕舞的地方。酒吧、夜店连成一片,城中最有名的夜场,爱尔兰海岸(Hibernia Beach) 、蟾蜍楼花园(Toad Hall)等,在卡斯特罗街的小山丘上,此起彼伏。午夜两点,夜店统一打烊,人们会步行去临近的第十八街,在人行道边倚成一长排,目光逡巡,意犹未尽。


爱尔兰海岸(上);蟾蜍楼花园(下)

那个最好的时代,覆盖着一层即将揭开的面纱。1980年代中,艾滋病情开始蔓延,无节制的性行为更推波助澜。艾滋虽同样在无保护的异性恋性行为间发生,但同性群体已被污名化。官方强行关闭了街区上的所有浴室,并打击滋生随意性行为的场所,这使得卡斯特罗不得不全面转向旅游业。每年,这里举行一场接一场的盛会,卡斯特罗集会(Castro Street Fair)、拉拉大游行(Dyke March)、旧金山同志骄傲大游行、旧金山国际同志电影节,街头常是欢乐喧嚣人潮。


电影《米尔克》在街区影院上映(读者Bo供图);书店

如今,卡斯特罗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唐人街等一样,成了必到旅游景点。过去数十年,同性平权运动在许多国家如火如荼,像卡斯特罗一样的同志村(Gay Village),也早已遍地开花,柏林、伦敦、多伦多、阿姆斯特丹等等,都有类似聚居地。


卡斯特罗街景(左);柏林Nollendorfplatz同志村(右)

但生活从没有乌托邦,大多时候,最让人举步维艰的,也不是性取向本身。只有成为一个不畏惧、不投靠的独立个体,离卡斯特罗街,不过只差一张车票。


街区住宅及旧金山背景(上),穿过街区的Muni站车票


陈十四/现居北京,“陈十四”是家乡一个海神的名字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咬一口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