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 7 条恐同歪理,谁跟你说同性恋迟早要灭亡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微在Wezeit》 ”; 否
 公元 1990 年 5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自此每年的这一天成为了“世界不再恐同日”。公元 2001 年,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性恋”这三个字。公元 2017 年 7 月,全世界已经有 23 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同性婚姻合法……

 

公元 1990 年 5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自此每年的这一天成为了“世界不再恐同日”。

公元 2001 年,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性恋”这三个字。

公元 2017 年 7 月,全世界已经有 23 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同性婚姻合法,这两年新增了美国、台湾地区和德国。最近几年,同志群体更加活跃,不光在娱乐界、时尚圈和媒体业里闪闪发光,不少人也走上了世界政治大舞台,为整个人类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同志群体扬眉吐气,国际舆论大力支持,每年 6 月都用骄傲游行刷屏,婚姻平等早已成为政治正确,各国都生怕被贴上“恐同”的标签,这个群体在历史上被压迫的日子似乎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




我们颁布了这样的通则:



在微在君以为“同性恋不是病”是个常识的时候,竟然发现就在我们身边,不少人对同志群体还怀有极深的误解和敌意,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和偏执。“撑同志反歧视”挂在嘴边说了这么多年,不仅是一句随随便便的口号,许多人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撑”,为什么要“反”,就一哄而上地支持或批判,不过即使说到海枯石烂,还是得掰开了揉碎了,再再再给 21 世纪的大清国子民讲一遍道理。



下面这些关于同性恋的谣言和 judge ,你一定听过几条。

1. 同性恋不符合进化论,是违背天理的,迟早要灭绝!

同性恋自古就有,而且每一代人中都有,不是从这几十年才出现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多漫长的爱恋史,就存在过多漫长的同性恋史。毫无疑问,同性恋的生育率肯定比异性恋要低,大约只是异性恋生育率的 20% 左右,但是同性恋一直尚未被自然淘汰。不止人类,同性性行为在动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稀松平常的,从果蝇到鳉鱼,从鸟类到狮子,从海豚到猩猩,目前已经发现 1000 多种动物存在同性恋倾向。

这是因为,同性恋并不逆天,也不特别。



不仅不逆天,同性恋不是对物种的毁灭,反而是物种进化的结果,生物学家早就把物种的同性恋行为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了。


同性恋的进化之谜。

在关于亲缘选择的田野研究里发现,同性恋者更愿意帮助种群抚养后代,使与 TA 有相似基因的孩子更好地活下去。虽然整个种群的后代数量相对减少了,但由于长辈的共同抚育,更有效地分配了现有资源,增加了食物总量和安全保障,反而增加了后代的生存几率。

这其实是一种随着进化产生的生存博弈,种族中的同性恋者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抚养亲属的后代长大,提高种群后代的质量,让自己的部分基因也得以延续,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甚至是必要的进化驱动。毫不夸张地说,每种生物的祖先,都曾经得益于种群中同性恋者的抚育。

我们常听说,同性恋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其实也有可能是由进化决定。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名男性的亲生哥哥越多,那么他是 gay 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每多一个哥哥,他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三分之一。


研究认为,当母体怀上男胎的时候,子宫的免疫环境会被胎儿改变,产生一种名为 H-Y 的反男性抗原,这种抗原会进入母亲子宫的循环系统。如果下一胎还是男性,抗体就会通过胚胎屏障进入弟弟的大脑,改变他的基因,增加弟弟成为同性恋的可能。一位母亲生过的男孩越多,循环系统中的抗原就越多,最小的弟弟是同性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种在子宫里竞争而造就的同性恋,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结果。


男同性恋者的取向与兄弟的出生顺序有关。



而且,同性恋基因可能是隐性的,也许此刻你的体内就携带着同性恋基因,但你未必是同性恋。少量同性恋基因并不改变性取向,反而可以让携带者获得跨性别的优势,比如男性更加温柔细心,女性更加果敢干练,反而更加吸引异性,提高繁殖的成功率,对种群整体是有益的。

2. 同性恋都传播艾滋病,会带来一发不可收拾的社会问题。

艾滋病最早在男同性恋社群中爆发,确实是因为他们的高危行为方式:性生活频繁;不用担心受孕而缺乏保护措施;采用的肛交方式更容易传染;不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但现在,随着防艾宣传的普及,男同性恋社群已经改变了行为方式。反而是这十几年间,异性之间的艾滋病传播占了整体传播的绝大部分。


via @周医生/知乎

历年艾滋病传播途径构成比,CDC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

但对于女同性恋者,由于生理构造的因素,她们的性行为没有那么激烈,也没有那么多的体液交换,她们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要小很多,传染几率甚至小于异性恋者,但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要倡导女同性恋。

所以,导致艾滋病传播和带来社会问题的,不是性取向,而是毫无保护的性交行为,异性性交中也有同样采取肛交方式的,艾滋病感染率也会升高。

3. 如果连同性恋都能合法,那么恋童癖、性变态、性虐待是不是也能合法了?



首先,同性恋的重点不是“同性”,而是“恋”,这不是病也不是症,和异性恋一样,是双方自愿发生、同时满足、彼此愉悦的爱情;

而恋童癖、性变态、性虐待是一方通过胁迫另一方,通过暴力伤害他人生理和心理,而产生的病态性快感,只有一方感到满足和愉悦,属于性混乱和性倒错。

说白了,同性恋和性变态的关系,就是自由恋爱和性变态的关系,也就是没什么关系。

况且,只要人类有性冲动,无论什么取向,都有可能产生恋童癖、性变态、性虐待。

4. 不要被西方同性恋平权的思想洗脑,我们要守护中华文明。

中国同性恋的历史渊源流长,从《诗经》到《聊斋》,从《儒林外史》到《红楼梦》,里面都有同性描写,“龙阳之好”“断袖之癖”“分桃”“自梳”“磨镜”……都是代表同性关系的词句,中国历史上数位帝王都有男宠,尤其是推崇儒家三纲五常的汉朝皇帝。从刘邦开始,西汉的历代帝王都男女通吃,到了魏晋时期,更是搅基蔚然成风,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是默许的,氛围相当开明。



5. 同性恋的家庭都有毛病,幸福的家庭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

对于同性恋的成因,有种种解说,有许多人天生就纯粹地爱慕同性。也有很多实例都能证明,家庭环境和性取向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



via 中国日报网

此外,同志家庭培养的孩子也可以同样优秀和幸福。路透社在 2009 年 9 月报道,研究人员对美国近 1400 对夫妇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 155 对同性恋伴侣,结果发现,不论领养者是什么性取向,其性取向都不会对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6. 对于同性恋,我不反对也不歧视,但是请不要高调宣扬。

“我可以理解,还是觉得恶心。”

“我支持你们维权,但对同性恋不要过度渲染。”

“虽然我支持同性恋,但我不希望我孩子的性取向出问题。”

这些说法你或许已经十分耳熟了。

不客气地说,这不是理解支持,甚至不是包容怜悯,这还是异性恋者自居正统的冷酷和傲慢,是站在道德高点对少数人的审判。换个角度,同样的语言,如果说“对于异性恋,我不反对也不歧视,但想想就恶心,请不要高调宣传”,是不是也产生了歧视感呢?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里,这些说法表面看来理智中立客观,但是使用“误导”青少年,性取向“出问题”,“滋生同性恋的温床”……种种饱含抵触的贬义字眼,摆明了还是认为同性恋是疾病和犯罪,而且真正让孩子出问题的,恐怕不是性取向,分明是里面露骨的色情描写,这和沉迷地摊小黄书一个道理啊。

正是因为社会缺乏对同性恋的正确宣传引导,才导致了这些毫无常识的叫嚣。

首先,性取向不会“出问题”。无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没有任何一种性取向“异常”或者“有问题”。仅仅像有人喜欢吃辣,有人不喜欢,有人是左撇子,有人是右撇子。



其次,“宣传”和“渲染”改变不了性取向。同志也是从小在异性恋环境下长大的,经过那么多男欢女爱的耳濡目染,或者亲身试过阴阳交合,为什么有人还是九曲十八弯,又有人宁折不弯?那是因为 TA 天生就是同 / 异性恋。

2015 年,研究者做过调查,在全国 90 多个大、中、小城市的腐女群体中,征集了 367 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腐女大多是异性恋,她们热衷的腐文化,并不会对性取向上产生根本性的动摇,她们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浪漫,这反映的是青春的冲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问题,同时规范耽美文化、腐文化中低俗内容的传播。


而且,仅仅刻意忽视,“取缔”市面上的一切腐文化,或者切断同志发声的渠道,就等于这个群体人间蒸发了吗?蒙上眼就等于看不到了吗?并不是,该存在的一直都会存在。

一般研究认为,同性恋者占总人口数的 5%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较为公认的数据是,同性恋群体的规模在 7000 万左右,意味着每 20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人是同性恋,或许就是你的朋友、邻居、同学、上司或家人。与其刻意选择忽视,不如教会孩子如何与不同的群体相处。



目前的事实是,我们不仅不该抵制同性恋宣传,而是应该把同性恋内容加入性教育课本,教孩子正视同性恋群体,堂堂正正地通过科学的渠道认识和学习人类的性知识,规避那些色情和低俗的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珍爱生命》性教育课本

当然,也完全能够理解,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传宗接代,晚年子孙满堂。尤其是在同志群体无法享受权益和保障的地方,更不想看到孩子被排斥、歧视和打压。于是,有些家长选择像矫正左撇子一样矫正孩子的性取向,但可惜,情感方式不像吃饭写字,即使“矫正”和“治疗”,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性取向可以被“治愈”,世界上早就没有同志了。


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在二战中贡献巨大,曾帮助盟军破译了纳粹的通信密码。因为同性恋身份,晚年因不堪凌辱自杀。



而有些家长没有打算“治愈”自己的孩子,而是选择以微薄之力帮孩子治愈这个不公正的世界,即使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和白眼,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错。






7. 同性恋是值得自豪的时尚吗,干嘛非要那么高调?

“撑同志,反歧视”,撑的不是同志的性取向,撑的是弱势,反的是歧视。没有任何性取向值得骄傲和唾弃,需要被支持或反对。

同志群体也不一定代表酷和时髦,我们既不抨击同性恋是妖魔是病态,也不吹捧同性恋是新潮是纯爱,性取向没有高下之分。那些衣着暴露,举止大胆,号称骄傲的人,他们不是真的在为同志身份而骄傲,而是在今天这个大环境里,同志依然是弱势群体,权益仍旧得不到保障。

同志们标新立异的穿着,是为了争取正当权利而采取的宣传,就像女性争取平权、黑人反对歧视、残疾人争取保障一样,这是同志群体的维护基本人权的发声,就像是当霸凌发生时,对施暴者回应。



他们真正感到自豪的是:作为一名同性恋,明明知道会遭到社会歧视,却更要真实公开自己,甘愿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要让世人知道,同性恋这个群体是怎样真实的存在。否则得不到正视,怎么消除歧视?

说点最实际的,我身为一个异性恋,为什么要去支持同性恋维权?

我国直到 2015 年 11 月才将猥亵犯罪受害对象由“妇女”改为“他人”,意味着受性侵害的男性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针对恋童癖的法律约束,尤其是 14 岁以上未成年男孩的部分,还有一些空白有待填补。同志群体的维权,是希望权益受法律保护,同时行为也会受法律约束。


via 腾讯评论《别让恋童癖从病态走向罪恶》



此外,同性恋者隐瞒性取向和异性结婚,造成的同妻同夫现象也是许多家庭的隐痛,这更是“弱势制造出的弱势,悲剧制造出的悲剧”。


世界上没有一桩爱情是错误的。

只要是爱,就不是错。世上没有错误的恋爱对象,没有错误的爱。爱本身就是它存在的充分理由和确凿证据。

——李银河

爱是一种本能,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相爱,这和性别无关,他们不更高尚,也不更龌龊;不更美好,也不更阴暗;不更轻浮,也不更艰难。就是两个人表达他们爱的一种方式,仅此而已。

相关来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8506X0191681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A%3A1014031201935?no-access=true
http://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Evolutionary-Mystery-of/135762/
http://lib.cqvip.com/qk/80031X/201504/665046605.html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663.html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2-01/18/content_14463654.htm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顶一下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