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耽美文化的前世今生

耽美”是青少年亚文化中代表之一,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体现。然而,耽美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泥沙俱下,导致作品良莠不齐,再加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大棒”与“甜枣”,商业紧锣密鼓地渗透和利用,耽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命途多舛。

1. 耽美与其他亚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受众

青少年作为一种思维活跃的群体,在当今信息时代快速吸收和消费着来自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符号,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本身的欲望和心理促使他们去对这些符号进行占有、解读和创作,因而衍生出了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即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产品和生活方式。

谈及耽美,就不得不提及同人文化。同人原指为喜爱创作与欣赏那些以原著、现实或历史人物为摹本的非商业性的二次创作。按照这种定义,我国在很早就出现了这种类型的作品,如《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但这些并不能和现代意义上的同人文化等同,现实中的“同人”具有强烈的 ACG(即动画、漫画、游戏)风格,有时也会有娱乐圈和原著小说的同人作品,与之相对应的受众为“同人女/男”。

由于我国耽美文化的盛行多伴随着同人文化,因此很多人会将“同人女”这一概念与“腐女”或“耽美狼”(沉迷于BL文化的女性)等同,所以本文特地将同性恋文化、BL文化、CP文化、耽美文化和同人文化进行了图示说明(见下图)。

可以看到,耽美文化和同人文化有交集但并不等同,狭义的耽美多指的是耽美文化和BL文化交集的部分,即图中阴影标注的A部分,这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观念,指代多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切美型男性之间的恋爱感情,本文探讨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耽美概念。


2. 耽美的起源

19世纪末,英国的艺术和文学领域发起了一场唯美主义运动,并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场运动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

受西欧唯美主义运动的影响.1907~1912年,日本文坛涌现了一股影响颇大的唯美主义思潮。初期,这种思潮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至极之美”结合,并以杂志《昴》为中心,反对自然主义,提倡享乐主义,主张“美在人间”和“为美而生”,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和玩世不恭的倾向,并涌现出了森鸥外、上田敏、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大批创作者,同时也深远地影响了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人的文学创作。

“耽美”(Slash)这一概念,日文写作“たんび”,一开始意为“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后来便逐渐代指男性之间的恋情。在早期的部分日本文学创作中,男子间的恋情被尊为高尚的感情,因为它被认为比男女之恋来得纯洁,不受世俗的沾染,但同时也是仅存于精神世界中的完美恋情。逐渐地,同性恋文学和唯美主义相结合,诞生了现代意义的狭义性的耽美文化。

从上世纪60年代后,“耽美”被少女漫画家吸纳,创作出了“少年爱(Boy’s love,简称BL)”类型的漫画,涌现出包括美内铃惠、五十岚优美子、竹宫惠子、蔌尾望都和山岸凉子等一批广受欢迎的漫画家。1976年,竹宫惠子连载在杂志《少女COMIC》上的《风与木之诗》被公认为是最早的耽美漫画。1978年,第一本耽美刊物《JUNE》创刊,这标志着耽美漫正式式从其他漫画类别中独立出来。


80年代耽美漫画基本延续了少女漫画的风格。1989年,尾崎南在集英社的少女漫画杂志《MAGARET》上连载了《绝爱·1989》,将以往精神层次面上的“少年爱”转变为充满着大胆狂放的情欲表现和强烈的爱情唯我主义,引发了读者的狂热追捧,此后又发展出“Yaoi”情色漫画,在Porn界迅速开疆拓土。《绝爱·1989》是耽美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真正带动了耽美走向繁荣和广泛,进而衍生出了小说、电影、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


3. 耽美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地区网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时期,这为耽美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伴随着国内女性群体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现代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女性能以主体的姿态欣赏男性,同时对同性恋现象报以宽容态度。网络和受众群体的结合刺激了国内耽美文化的兴盛。

在此期间,大众文化也出现了譬如小说《孽子》(白先勇,1978)、《似水柔情》(王小波,1993),电影《东宫·西宫》(张元,1996)、《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研究专著《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王小波,1992)、《同性爱》(张北川,1994)等以男同性恋群体为主题的文化作品。

90年代末,一些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耽美畅销作品传入大陆,如后藤信的《春风物语》、秋月透的《富士见交响乐团》、吉原理惠子的《间之契》等。这些作品由于反响良好,一些网络论坛(如桑桑学院、迷迷漫画世界)开始设立耽美专区,供耽美爱好者进行资源交流和分享。1998年,笔名NAYA 的作者在水木清华发表了EVA(即《新世纪福音战士》)发表了大陆第一部同人小说《幕后》。同年,筱禾在“男人男孩天堂”论坛连载《北京故事》,后被关锦鹏改编成了电影《蓝宇》。1999年,“露西弗俱乐部”成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的耽美文学网站。

进入21世纪,耽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融合并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理念,出现了非常多元化的类型,如“男男生子”元素、“无限流”、ABO文、军事类耽美、耽美“网游文”等等。同时,随着“韩流”席卷中国大陆,大量以韩国偶像为对象进行同人创作的耽美作品出现,如Super Junior、东方神起、EXO等男团,一度引起腐女们的疯狂追捧,这开启了明星真人CP耽美文化的热潮。此后,美国超级英雄CP文化、英国福尔摩斯系列中的卷福华生CP、哈利波特CP等等也成为追捧对象。

耽美小说创作形式最为简单,因此它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作品数量最多的文化形式。随着耽美小说的爆炸式增长,衍生出了广播剧、插图、漫画、动漫、Cosplay、电影或电视等产品,大大推动了耽美文化的扩张,各自也逐渐成为独立的、成熟的、风格鲜明的文化形式。下表是国内耽美文化形式、载体、平台、政策等方面的主要发展历程。

preview

可以看到,耽美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再局限于亚文化型的小众领域,与主流文化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潮流之一。耽美文化的蓬勃发展固然体现了其生命力和市场前景,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耽美文化是一种泥沙俱下的群体文化,抄袭模仿、粗制滥造问题严重,许多作品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和情爱需求充斥着大量乱伦、暴力、色情、强奸等“重口味”元素,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国内对网络文化政策收紧的原因,而个别优秀作品商业化之后也会面临资本收编和自我阉割的现象。


4. 结语

虽然“耽美”始终未能被主流文化彻底接受,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全盘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和限制分级。只有这样,耽美文化才能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以进步的姿态、健康的方式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旭. 大学生耽美族的现状、特征及辅导[D].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2014.
2.刘琳毓. 青少年亚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网络同人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陆国静.耽美文化及同人女群体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图谱[D].江苏:苏州大学,2011.
4.赵媛. 耽美同人群体的性别文化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
5.廖文芳. 网络耽美小说研究[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张敏. 中国大陆耽美小说本土化历程研究[D].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7.杨伟. 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以性别越界和少年爱作品为中心[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6(03): 35-42.
8.柴莹. 中国大陆网络耽美文化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9.张曼琳. 中国耽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D]. 江西: 江西财经大学, 2018.
10.闫文菲. 中国耽美小说的发展现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4(5): 134-137.
11.知乎:喻辅嗣.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下的耽美、同人文学发展编年史》,2020-03-07. zhuanlan.zhihu.com/p/11
12.知乎:今生有1995. 《从2014到2020,中国耽改剧小史》, 2020-03-20. zhuanlan.zhihu.com/p/11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顶一下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