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LGBT+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 知乎 ”; 否
摘 要:近些年来,国内LGBT+公益组织快速成长、蓬勃发展,社会对LGBT+群体的逐渐了解和接纳离不开公益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但同时由于政府管理、资金紧张和人员流失等客观环境以及管理混乱、目标不明确、缺乏监督与公信力、社群内部认知偏差等主观问题,导致这些组织的发展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困境与难题。



前 言

我最开始有所谓“公益”的观点是在大三的时候,组建了一个只针对本校的gay社群,并且定期组织活动,有点类似于学校社团,每年还会拉同志新生,但是没有在学校登记。现在看那个时候的观念其实是狭隘的、片面的和不成熟的,而且由于没有志愿者,在本人走后社群便无人运营,到现在已经仅剩个死气沉沉的QQ群了。

到了读研期间,我又按大学期间的套路组建了新社群,并在社群成员的推荐下开始接触了昆明有关的LGBT+组织,甚至还在其中全职工作了近一年,也去了天津进行学习和考察,从见识和眼界上收获颇丰。后面误打误撞来武汉读博,也有意识地联络、参与了武汉的相关组织,体会了滇、鄂社群组织不同的“风土人情”。

如果从研究生算起,到如今我接触LGBT+公益组织大概四年有余,和业内前辈相比,应该依然算是个“新人”,但从云南到湖北,或因个人发展,亦或因私人恩怨,导致我离开这些组织,多少也能反映一些问题,但由于是个人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读者谅解。




1. 公益组织的的发展优势

在我国,“公益组织”的概念是较为模糊的,甚至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等称谓常常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于区分,也难以达成共识。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公益组织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非成员组织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一般包括“志愿、私营、非盈利、自治”四大核心特征,其组织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然而,结合中国的国情,国内的LGBT+的相关公益组织很多都有政府的背景支持或管理,即使没有相关背景,也会受到主流社会的约束和影响,很难实现完全的自治和私营。基于此,本文界定的“公益组织”概念仅为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组织



如果你是LGBT+公益组织中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估计已经对公益组织的的发展优势了然于胸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和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疾控部门、医院等机构合作,在撰写“XXX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书或报告的背景调查时,多少都要提一笔,在这里不作详细叙述,只大致分为以下四点:

  • 从服务手段上,公益组织对于LGBT+人群的服务力度较大,其多样化的服务手段更加贴合社群需求,可以深入挖掘隐性人群,减少社群的抵触心理,从而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
  • 从组织形式上,公益组织更为灵活多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容易和LGBT+社群建立信任和长期关系,增加社群的团结性和稳定性,以及对社群的赋能力度;
  • 从服务覆盖面上,由于多数LGBT+公益组织本身是目标社群的一部分,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手段,会更加了解目标社群的需求和聚集点,针对目标人群的不同(如年龄、交友方式、学历等),扩大服务覆盖面;
  • 从政府层面上,一方面,可以补足政府服务的空白和漏缺,有效、便捷地解决LGBT+社群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基本法律保障的背景下,能极大地减少政府的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另一方面,LGBT+公益组织的推广运营扩大了性少数群体的可见度,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包容度和接纳度,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促使国内LGBT+公益组织快速成长、蓬勃发展,且在使命目标、组织形态、发展战略、合作伙伴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慢慢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2.公益组织的的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确定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予了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公益组织以合法地位,明确表示公益组织是参与我国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LGBT+在国内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自身的问题导致相关公益组织发展困难。



(1)客观问题

  • 政府干预和资金短缺:和西方不同,我国的LGBT+公益组织很多具有政府的背景,是“自上而下”的建立过程,尤其是在防艾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疾控中心出面、影响或是监督了很多公益组织,这也是国内组织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种“非独立性”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支持的生存、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加重,个别情况下,政府的指标和管理甚至会对组织发展产生限制。长期来看,公益组织和政府干预依然是密不可分、长期共存的,虽然政府资金在LGBT+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其他类型的公益组织相比,国内对于LGBT+组织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尚显不足,社会能见度不高,导致很多组织难以为继,公益和商业发展都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很多组织积极寻求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主因。此外,部分无政府背景的组织在资金短缺方面的困境更为明显,只能在处处受限的社会寻求资金来源,开展活动的同时还要考虑主流文化的接纳程度,很多无政府支持的组织成立匆匆、停运匆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社群组织,颇让人扼腕叹息。
  • 人员稳定性较差:一方面,LGBT+公益组织由于资金较少,很难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导致工作人员因为生活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或不能完全投入社群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能见度不高,很多工作人员顾忌家庭和社会的眼光,压力较大,迫使离岗。同时人员不稳定也会带来组织的不稳定,一个人员的流失极有可能带来资源的流失。
根据2015年《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56.5%的全职公益从业者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收入的税前总和)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其中15.2%月收入不到2000元,37.3%月收入低于3000元。在社保福利方面,35.1%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另据其他报告,2014年,深圳平均在岗社工为3535人,离职1622人,社工流失率高达22 .2%(北京、广州更超过25%)。
  • 人才良莠不齐,青黄不接: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家庭的原因,LGBT+公益组织可选择的工作人员不多,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总量偏少、素质有待提高的困境,很难找到恒心、有毅力、有能力去做公益事业的人才,导致人员接力性较差,有时在负责人离开社群的时候甚至找不到“接班人”。另外,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年龄、学历、社会经验等方面差异性很大,能力建设严重不足的同时,在很多决策上也难以达成共识。
  • 设施不齐全,设备较差:由于资金短缺,LGBT+公益组织的工作设施和设备较为简单,不足以更好地为社群服务,而社群成员内部也会留下较差的印象,导致后续服务困难。此外,大部分公益组织租赁办公地点多在居民区,办公用地特别紧张, 环境相对较差,活动空间非常小,附近居民也缺少对组织的正确认知,大多不抱有好感,有时甚至会出现冲突。
  • 社群基础不足:LGBT+作为少数人群,先天的群众基础不足,这会导致志愿者、服务人群和支持者的严重匮乏。同性恋群体占总人群的2%~7%已经算是其中数量最大的社群了,但其公益组织的发展后劲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服务于其他性少数群体的公益组织就更难以为继了,有些跨性别、酷儿、双性恋等方面的组织更是人丁凋敝,紧靠个别志愿人员苦苦支撑(PS:双性恋可能总数并不算少,但由于自我认同和环境包容度的考虑,可见的人群不多)。



(2)主观问题

  • 管理混乱:在政府主导的大环境下,LGBT+组织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导致其内部相对宽松, 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少量的规定也没有强制性。同时,由于水平的差异,组织成员缺乏合作和互信。目前,国内LGBT+组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类似于同性恋亲友会的“分责制”,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但缺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个别情况下难以调度,如昆明亲友会缺乏影响力,而临沂等地的亲友会则发展迅猛;另一种则是大多组织采用的“领导制”,这种模式能集中力量做项目、活动,但是非常依赖领导者的能力,能力强则组织强,能力弱则组织弱,有时领导者离开甚至代表着组织的衰亡。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我在武汉某地也观察到了另外一种“杂糅”模式,弱领导下的分责制,可能开始的想法是能融合二者的长处,但遗憾的是,该组织的探索模式可能融合了二者的短板。
  • 缺乏目标,定位不清:大部分LGBT+组织服务主体还是很明确的,比如专门针对跨性别人群或男同人群,但在运行过程中,忽视了服务目标的主体建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缺乏引起的(有时也有组织发展的考量),很多组织防艾、性病、法律咨询、社会调查、商品买卖、性别平权、性取向平权等等,力求面面俱到、全面覆盖,这样确实能最大程度地扩大项目符合面,但同时也会造成重心不稳、各项不精。有时面面俱到未必能招到项目,专项精通反而能赢得各位“甲方”的青睐,同时也能提高组织的公信力,如天津深蓝仅专注于防艾方面,资金流水和防艾专业能力方面就我所知应该是国内翘楚。
  • 缺乏监督:监督体系的有效建立能提升组织的公信力,特别是在资金用途、医疗卫生程度、中介服务方面,以资金为例,国内LGBT+组织的资金来源大致可分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会募捐、国外项目等等,捐款人或政府机构的目标都是资金尽可能的用在社群上,此时一个“肉眼”有效的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国外资金方面,也要确保政府的合理监督。然而,目前无论是政府、社会方面,还是社群方面,LGBT+组织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完善的内外监督体制。有些组织已经意识到该问题,为了能打消资金来源方的疑虑,会选择公开账目明细,但很多都是一个可供任意修改的表格,难以验证其账目的真假。话说回来,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投入,很多组织自顾不暇,更别说第三方的介入了。



  • 缺乏公信力:综合第②、③点,公信力的建立除了专业化和监督体系外,还需要公关能力的建设,往往公信力的建立很缓慢,而其溃败很简单,特别是LGBT+组织缺乏宣传手段,很多都是“滚雪球”式的介绍拉人。公益人士大多都遇到过较为不理性的人,有时是性骚扰,有时是无理取闹,有时出自组织内部,有时出在外部。假使公益组织处理不力或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信任关系的崩塌。
  • 认知矛盾:目前,LGBT+组织内部成员和志愿者偏年轻化,很多都是在校学生,组织的整体年轻化是一种非常有利的趋势,但同时我也发现,很多年轻人和老一辈志愿者的认知是有冲突的,比如很多老一辈志愿者认为后代的繁衍是比较重要的,对同婚也多保有同情的心理,但年轻志愿者大多深恶痛绝;再如老一辈志愿者在浴室、公厕等同志场所进行同伴干预,对“性”养成了较为轻佻的习惯,而在年轻志愿者心里,这种无疑就是性骚扰。当然,观念的改变肯定是好事也是趋势,但人类也同时会有误区,在理念上的不同很容易去否定别人的其他贡献,口头不说但也难免嫌恶,这种年龄上认知的矛盾会造成组织发展的“断代”割裂。另外,性少数群体的不同社群内部也会出现认知偏差,比如酷儿们反对二元性别和性取向,而同性恋群体大多会对此感到困惑,认为其很难在社会推广以得到认同。认知矛盾在LGBT+社群中比比皆是,有人赞同双人性关系,有人提倡开放性关系;有人高举同婚大旗,有人解构婚姻的本质……诸如此类,有些认知矛盾可以搁置,不会对组织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但是有的矛盾可能是组织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个时候就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出现分裂,而且能一笑泯恩仇的“圣人”很少,争议的出现往往也意味着双方的隔阂。
  • 缺乏动力:很多的组织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充满干劲的,随着组织项目增多、事务繁复,以及公益从业者激情褪却,逐渐趋近于组织发展的稳定或者瓶颈期,即使组织内部清楚的知晓亟需改变管理、策略和目标,但大部分成员考虑到利益分配、精力投入等问题,很可能不予通过或消极应对,导致公益组织总体缺乏动力,很多新鲜血液的输入也没办法迅速掌握话语权,“一腔热血”白白洒在了地板上,心灰意冷之下选择离开,而人员的流失更凸显了这个问题,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LGBT+的每个公益组织背后的存在背景和理念都不一样,其遇到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文章难免有遗漏或片面的观点,但找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本文仅希望能为各个组织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我相信每个公益人都在为应对挑战而不断努力着,也相信LGBT+公益组织能迎难而上,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还请及时留言。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顶一下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