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常见问题汇总

有关同性吸引的成因有各种假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理论:其一,认为由基因与生理因素主宰,简言之,即先天说;其二,受心理、环境因素,及幼年经历所影响,即后天说。近数十年来,公众意见愈趋支持前者。

以下资料由同性恋亲友会“认识同志”推广大使大米、陈健、老段、Ted、路瑞海、化十、欢欢 、Steve、多多、小九、小不点、蒜BOY、麦田、Jerry、诺布、来福、Sunday、小负、熊秋玲、李运超收集讨论并整理成篇,部分信息来自知乎、百度,志愿者超超校对。


一、关于LGBT的常识

1、同性恋是否有其生理、遗传基础?

有关同性吸引的成因有各种假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理论:其一,认为由基因与生理因素主宰,简言之,即先天说;其二,受心理、环境因素,及幼年经历所影响,即后天说。近数十年来,公众意见愈趋支持前者。

1990 年代出版的若干研究,声称找到证据证明同性恋源于基因或生理因素,其中三项研究尤为著名-Simon Le Vay的大脑结构研究、J. Michael Bailey与Richard C. Pillard的双胞胎研究,并由Dean H. Hamer率领团队所作有关“基因关联”与“基因记号”研究,都吸引了广泛关注,但尚未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较多被采纳的一种观点认为:基因或荷尔蒙并不决定性倾向,却可令人倾向于某种性情,影响个人与环境的互动, 从而逐渐发展出某种性倾向、或性格特征。此种机制可循多重路线发展出同性恋。此假说一方面解释了为何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儿,两人皆为同性恋者的比率高;另一方面兼顾了个人性情或各种环境因素之间互动造成的结果。

此外,不同的立场影响人们采信不同的同性恋成因假说,在尚未形成定论的情况下,同性恋者倾向于同性恋成因的生理学解释(同性恋中的先锋人物——酷儿们认为性倾向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反同人士则坚信于那些认为同性恋是染色体异常或同性恋是疾病等谬论。 

2、进化心理学或者进化论会怎么解释同性恋这种生物现象呢?

目前还没有学者发现同性恋形成及得以进化的真正原因。因此,在没有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之前,讨论这个问题仅仅是一种学术探讨。

基因说仍未得到学术界多数研究者的承认。首先要确认同性恋确实存在遗传因素,然后才能讨论进化的问题。如果假设同性恋受基因影响,那么一种可能是,在生物个体达到生育年龄之前,这些基因不会产生影响。

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基因位点上的另一种基因具有更大的益处,致使少子或者不生育的同性恋得以延续下去。

目前有科学家认为,同性恋可能受到 X 染色体上的逆罕见隐性基因控制。如果是这样的话,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女性可以是杂合子,因而可以是异性恋,她们有可能生出同性恋男孩(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只能是纯合子)。同性恋基因的已知好处是,女性的生育能力更强:男同性恋的母亲平均拥有 2.7 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 2.3 个。这意味着同一个基因,在男性身上会降低生育能力,而在女性身上却会提高生育能力。简单总结原因,就是杂合子优势+女性多产。

某些初看是违背进化的基因之所以没有被进化淘汰,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一定补偿性的优势,或者在与其他基因的合作中有着益处。或许这些基因增加了人对事物的创造力和直觉。或许这些基因可使带有它的人免受某些疾病之苦。

上述这些观点的证据是零散的,但是它们值得进一步研究。 

3、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治疗吗?

1973年12月5日,美国精神病学会董事会举行会议,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代之以“性倾向失谐”。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确认,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现象,并不再将其列为心理障碍,即不视其为疾病。中国则是在1997年才真正地将同性恋行为非刑事化,2001年才把同性恋者从精神病的名单上删除,但仍然保留了尾巴,认为自我不和谐还是病。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强调:“性倾向本身不是病”,即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倾向本身都不是病。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无法治疗(矫正)同性恋,所谓的能治疗同性恋注定是骗局。但心理医生可以治疗对自身同性恋不认同而与社会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 

4、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是被环境或他人带坏的;或者,同性恋是自主选择的性倾向?

答:现代科学研究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基因层面,同性恋者都无异常。现实生活中很多同性恋人群的家庭和父母都是异性恋,生活的社会也是异性恋主导的环境,却不能杜绝同性恋的产生,从侧面反映出被环境和他人等后天因素影响的理论站不住脚。

同性恋是少数群体,而且会面临很多质疑,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上一定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最终选择那会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酷儿理论认为性倾向可以个人选择,仅仅是一种观点,它并没有被同性恋者的主流所接受。

我们大多数人父母都是异性恋,学校所灌输的思想都是异性恋正确,但是同性恋者却没有被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异性恋,所以性倾向至少能确定不是环境能简单影响的。请问异性恋能选择成为同性恋吗?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情感、心理上对同性别有持久的吸引。

5、同性恋一定会有一个人是攻一个是受,一个人扮演男性一个人扮演女性;les都是男人婆,gay都是娘娘腔?

答:同性恋相互喜欢的重要标准是同性,与同伴在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无关。异性恋的男女天然的分工和定位既是因为男女本身有着先天差异,同时也是后天建构的。同性恋中的分“男女”,是对异性恋的模仿。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分攻受或TP,很多是TP不分或者是并不区分强弱、攻受。

Les都是男人婆,男同性恋都是娘娘腔,是异性恋社会对同性恋的刻板成见,与真实情况不符。很多同志看起来不明显,隐藏在异性恋人群中难以被发现。

同性恋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相同,如表现出不同,是其个人性格和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造成的。 

6、LGBT 里的 T(Transgender / 跨性别者)和 Lesbian 里的 T 有什么区别?

人们对性别的判断有三种: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个人的性征所决定的,也就是传统意义的男和女判断标准;心理性别则是以个人对自己想 要扮演的性别角色为判断标准,与生理性别和社会角色无关,是其最本能最真实的性别判定;社会性别,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女孩子有 女孩子的样子”,强调的是社会后天塑造的人的社会性。

生理性别是人生下来既有的性别,而那么跨性别一般从社会性别上跟大众不同。比如跨性别中的女变男,其生理性别是女性,但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男性,不论是否完成性别重建手术。

因跨性别只强调性别,所以跨性别族群中,异性恋、同性恋及双性恋也各有存在,暂时没有一个清晰确实的比例。比如有人生为男性,年近四十动手术改为女性,但她仍爱女性,所以她既是跨性别,也是拉拉。

跨性别分为三个层面的意义——生理跨性别、心理跨性别和社会角色跨性别。生理跨性别指其由于先天或后天主动改造后,染色体性别与其第一或第二性征相反;心理跨性别指其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相反;社会角色跨性别指其从事的社会工作和性别气质不符,有违传统(男权)社会性别规范。

在狭义的跨性别范畴上讲,它仅指第一层面的意思,即生理层面。由于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不符,而进行改造的“过关”的个体(过关指生理进行了性激素或手术改造),称为跨性别者。

跨性别的非病理化还没有获得成功,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不论是前者(跨性别,易性癖,疾病编码F64.0)和后者(异装癖,疾病编码F65.1)都属于“可以治疗的精神疾病”。

跨性别者无论是男变女还是女变男,都存在着性别认同障碍,而拉拉则不存在性别认同障碍。跨性别者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同,如生理性别是男,心理性别是女,其恋爱模式与心理性别定位一致。拉拉中的T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是相同的,如生理性别女,心理性别女,但其恋爱模式却是喜欢同性。 

7,跨性别和易装者有何不同?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认为自己的性别与生理不符,而穿着异性服饰。后者在生理性别认同上没有问题,而是因为其他因素(如仅仅是喜欢异性服饰;可以感受 到性刺激,男异性恋者为了刺激自己的性欲进行手淫;男同性恋者为了欺骗男异性恋者和自己性交)为目的,而穿着异性服饰。前者称为跨性别,而后者是易装者 (常被蔑称为易装癖)。

8,什么是性别认知障碍,它和跨性别者(Transgender )有什么区别?

答:所谓性别认知障碍,在目前的定义来说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天生的生理性别,并为此产生不舒服或有焦虑的感觉。而对于跨性别者来说,其本身是 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且明确的知道并接受自己在心理上的相反性别的人,其对于自己生理、心理的性别的不统一是没有困扰的。 

9,女同为什么会TP之分?这样还真的是同性恋吗?

中国拉拉习惯于分TP,跟中国的“异性恋霸权文化”有关,千百年来的异性恋霸权已经在我们脑中形成了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如果要想更好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需要模仿异性恋一切的生活模式、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和道德体系。男性非要承担的更多才被认可,女性非要相夫教子才被认可。

在中国的同性恋社群里也会映射出一些异性恋霸权的影子。比如T要做像男人该做的事,才觉得自己是好T,否则觉得自己抬不起头,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压制,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曾察觉。

很多时候TP是以外貌区分,但在实际交往中都是互相关心照顾的。就像异性恋也不一定男生一直照顾女生一样,都是双方的情感交流。

有些女孩天生性格里就有一些果断,承担,强势等等所谓偏男性化的性格特征,就像有很男同性恋也会有一些爱美,敏感等等所谓女性特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性 别意识就不是男孩子或女孩子。很多女孩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男性化,但是性格上仍然保有许多细腻,温柔,体贴等男性没法做到但女性更为擅长的性格特点。

10,T还要来月经?

答: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是有多大的误解!lesbian中的T也是女性,拥有一切与女性一致的生理现象。所以T当然会来月经。

11,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同性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


(1) 能对同性产生依恋感情和生理欲望,以此可界定为同性恋或双性恋。


(2) 不能对同性产生依恋感情,但有生理欲望,可以发生性关系。金赛性学报告中的调查数字显示,当年在美国有37%的男性有过同性性行为,其中很多是偶发的境遇性同性恋。

(3) 能对同性产生类依恋感情,无生理欲望(区别于对身体有欲望只是讨厌性器官/肛交的)。对异性也如此,为无性恋。对异性有生理欲望,异性恋者。

大家谈论的性倾向,是一种感情倾向,而不是性交倾向。所以同性恋照样可以跟女人上床做爱;也有一些异性恋男人和同性发生过性关系。性,不是用来区分同性恋的途径,感情和爱才是。

12,什么是酷儿?

酷儿原来是英语里对同性恋的蔑称,同性恋将本来贬义的酷儿这个词反其道行之,赋予其一种骄傲的意味,成为LGBT文化中的先锋力量。这一概念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酷儿理论是一种199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文化理论。它批判性地研究生理的性别决定系统、社会的性别角色性倾向,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

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

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酷儿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要批判目标是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即两分思维方法。有些思想家把这种两分的思维方式称作”两分监狱”,认为它是压抑人的自由选择的囹圄。

第三,酷儿理论还是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的挑战。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

第四,酷儿理论具有重大的策略意义,它的出现造成了使所有的边缘群体能够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态势。酷儿理论相信民主原则在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中也同样适 用。酷儿政治建立了一种政治的联盟,它包括双性恋者、异性者、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以及一切拒绝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体制的人。酷儿政治接受所有认同这一新政治的人,不论他们过去有着何种性身份、性倾向或性活动。

酷儿理论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它向所有的传统价值挑战,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

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伊芙·科索夫斯基·赛菊寇和迈克尔·华纳等是酷儿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

二、关于同性婚姻和彩虹家庭

1、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

首先,同性婚姻的合法,至少会让同性之间的爱情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会减少同性恋者与异性结婚,中国1600万 同妻所遭受的家庭冷暴力和虚假婚姻的悲剧才有可能减少。同性婚姻合法至少给世界上成千上万饱受同辈欺凌的同性恋青少年以希望,让他们能有勇气面对不公坚定 地活下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同性恋者自身似乎并没有足够的权利意识,或者说即使有意识,也不倾向于将其转化为行动。现在LGBT NGO的 工作者和志愿者,性少数群体居多,而且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并非能百分百得到社群内部的支持。很多同性恋者会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似乎不结婚也没关系。 这样的想法跟国内的同志环境一直处于一个温和的状态下有关。但恰恰是这种温和会给人以一种宽容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许多同志没有意识去直面自身的权益,这 常常会显得很可悲。最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政治正确的选择。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尝试参与进来,去为自己发声。 

2、中国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立法为何一直空白,连提上日程的动向都没有?

   尽管李银河教授从2001年就开始提同性婚姻合法化了,但她本人并非人大代表,也不是全国政协委员,到2015年3月为止,据我所知,还没有任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国人大或政协会议上正式提交过《同性婚姻提案》,都只是停留在媒体倡导的层面。按照规定,一个人大代表提交提案后,需要30个代表签名才能成为议案,否则,也不会被人大讨论。现阶段,连一个愿意提交的人大代表都找不到,更别提找30个人大代表签名了。同性恋亲友会的一位家长是省级人大代表,他说今年当地召开的人大会上,他发言说想要提关注同性恋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提案,然后,领导就找他谈话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民意是基础,中国民众对同性婚姻的支持率还很低。2014年的民调显示,中国普通民众支持同性婚姻的只占21%,这虽然比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政府要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也需要看民意的基础,像同性婚姻这种有争议的法律,如果民众中不是超过一大半的人支持,很难想象政府会有动力去做。就算想要超过一半的人支持,也差得很远。美国的情况可能值得借鉴,在2008年时,民调显示,美国反对同性婚姻的比支持同性婚姻的多3-4个百分点,而到了2012年,支持同性婚姻的上升了几个百分点,已经占了多数。到了2015年,调查显示,支持同性婚姻的开始占到58%左右。政治家往往是顺应明意,在今年6月,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了。

二:选票不够成立法的推动力。在西方,很多政治家想要获得同性恋者的选票,因为同性恋人群和他们的亲友是大票仓,不支持同性恋,可能会失掉相当多的票数,也许会输掉整个选举,奥巴马的捐助人有17%是同性恋者,可以想象,同性恋社群有多么重要。所以,西方政治家热衷于积极表态,并参与支持同性恋平等权益,我并不是说他们不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而是想强调选票在推动权利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不需要考虑选票的问题,这一点不解释,你懂的。

三:除了民众和政治家还没有准备好,我认为同性恋社群本身也没有准备好。现在,中国的同性恋者向父母出柜的不足2%,只有21%的人受访时说,他们认识的朋友和亲人中有同性恋者,而在美国,87%的 人说他们认识的朋友和亲人中有同性恋者。熟悉的人是同性恋,有利于民众了解和支持同性恋的权利。也就是说,当前,大多数同性恋者还躲藏在柜子里,同性恋可 见度非常低,要争取平等权利,需要改变更多人的态度。同性恋社群需要先行动起来,更多人站出来,帮助公众了解,才可能获得支持。

四:现阶段,就算同性婚姻 合法化了,会有几个同性恋敢于去结婚呢?连朋友、家人都还没有出柜,难道要“戴着头套去结婚吗?”再说,中国社会处在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同性 恋问题,并没有呈现出让高层认为是多么紧迫的问题,所以,两会上,“太超前”这样的回应也就不奇怪了。

一方面领导有更多棘手的事情待解决,另一方面,同性恋社群本身也不够积极,在我看来,100多万失独家庭发出的声音都要比5000万同性恋者要大的多。这样的状况,也就只能耐心等待了。

一句话,要推动同性婚姻,现阶段,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也不具备。

3同性恋在中国如何领养孩子?

    中国的《收养法》第九条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同性恋者在中国不能合法结婚,自然都不算有“配偶”了,也就是男同性恋者收养女婴需要比被收养人大40岁。除此之外并没有规定同性恋不能领养的法律内容。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收养人不会说出自己的性倾向,所以,还没有听说过哪位同性恋者在收养孩子时被明确拒绝的例子。

但法律没有禁止不代表没有偏见。中国 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曾在他们的网站上回答“同性恋者是否可以收养孩子”的提问时,明确表示“拒绝同性恋者收养”。被网友投诉到媒体,而在同性恋亲友会工作 人员与收养中心的交涉中,工作人员表示,“那是老的网站上的内容,将会在新版网站上删除这样的表述。”但他们在回应媒体采访时却又是另一种态度“从中国的 传统道德和民情风俗上讲,同性恋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被社会所认同。”

    正是因为担心面临这样带有歧视的曲 解,在实际操中,如果你公开性倾向后去收养小孩,可能会遭到拒绝,如果不刻意公开,理论上来说,因为你是单身,你的收养权,可能会被排在那些异性恋夫妻之 后。但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我知道的同性恋朋友有好几位都收养了小孩,他们往往是先跟当地福利院建立友好关系,并坚持长期去探视想要收养的小孩,有条件 的还会定期捐赠,跟收养对象建立了亲情后,收养关系就变得容易了。但是我们依旧要注意孩子的户口问题和相关的法律问题。最好提前咨询好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4、在国内环境下形婚是否可行,可能面临怎样的困境?

    形婚这事,是同志社群的热点,很多人在还没有准备好面对家人和社会时,往往以为形婚可以解决很多“烦人”的问题。但绝大多数人,当他们开始寻找形婚对象 时,才一点点发现,形婚是往自己的头上套枷锁,很可能是给自己找更多麻烦。形婚没有对和错,如果你愿意,没有人能阻止你,我们来谈谈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问 题。遵循一个理念,生活本已太复杂,越简单越好。

一:双方已向父母出柜的形婚,要比双方都还没有出柜的更可行。

    假想一下,婚后父母要来生活,要一起 住,要让你带老公或妻子回家,要逼你们生孩子。这种情况,形婚只是开始,不是终点,你还需要不停的演这些戏码,你的热情一过,就会感觉自己被形婚绑架。那 些声称为父母而形婚的男同和拉拉,大多在一到三年内就“离婚了”,家庭关系闹得很僵。因为,父母在不知道实情的时候,会把一方当成真女婿,或者真儿媳,少 不了有经济交往,还有一些社交需求,容易引发矛盾。婚前没有想到有这么复杂,形婚后要频繁“加戏”,两个主演自己都受不了了。

二:形婚不要小孩的比要小孩更可行。

    形婚后生小孩的,大多就是个笑话。生意可以用股份来划分,形婚的实质是一种合作,那小孩出生后,谁来“控股”呢?而且形婚的解体是可以预见的。大多形婚前说好要生小孩的,一般形婚后就会改变主意。想一想,两个连买份早餐都要AA制的人,共同抚养一个小孩,光经济账就要吵翻脸了。而且,女同爱女人,男同爱男人,完全不来电的两个人,如何在家庭中创造出“爱”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原本打算形婚要小孩的,后来改用别的方式,比如“试管婴儿”,花钱可能更多, 但“控投权”清晰,而且同性伴侣一起要的小孩,对关系稳定有帮助,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我接触到的形婚有几百例,只听说两例走到了生孩子的地步,一例孩子出生后,拉拉把小孩带走了,两人为抢小孩上了电视新闻,男方目前正在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要孩子,另一例,双方刚生下小孩,正处在矛盾中。

三:不拿结婚证比拿结婚证更可行。

    拿了结婚证,法律上就是合法夫妻,这 期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比如,一方发生意外去世,另一方是有合法继承权的;在婚姻存续期间的收入, 如果一方主张离婚时财产分割,也是要拿来分的;诸如其他的法律问题就不一一细数。我们争取同性婚姻,是因为当下婚姻被赋予了很多的权利。而拿了结婚证的形 婚,你享受了婚姻带来的社会认可,同时也会面临婚姻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相比而言,不拿结婚证,请亲友吃顿饭,排场一下,婚姻的法律风险要小得多。

    以上提到的形婚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列出来的这些与真实生活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形婚是装成异性恋,对争取同志平等权益没有任何帮助。

    很多同志说,“形婚都是为了父母”。事实上,大多数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子女的婚姻是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家长们只是被动的参与,最后却发现是个群众演员。也有一些例外。在我接触的家长中,有些刚知道孩子是同性恋的,希望孩子找个拉拉或同志形婚, 希望“这样能在亲戚面前掩饰一下”,“在亲戚朋友面前有点面子"。他们简单地以为,“婚礼一办,什么事都解决了”。这些家长成了孩子形婚的导演,他们参加活动,只为给孩子物色适合形婚的对象,有些男同的家长看到拉拉时,眼里会放出一种奇异的光芒,就像一个导演看到了理想中的女主角,只差没高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认为,这些家长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家长让孩子形婚,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同性恋是见不得人的,需要伪装成异性恋的样子,才能给自己挣回 面子,好像异性恋比同性恋高一个等级。他们认为,孩子是同性恋是需要隐瞒的秘密,而非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孩子感受到的信息则是“父母还是觉得同性恋不好”。
而大多数真正接纳自己孩子的家长反而不愿让孩子形婚。来自重庆的小莉妈妈说,“我不要女儿形婚,形婚完全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行为”,“就是捏着鼻子哄眼睛”。来自哈尔滨的李妈妈则说,“费钱费力搞形式婚礼,不如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而另一位来自广西的妈妈则说,“女儿出柜时她非常生气,不是因为女儿是同性恋,而是因为女儿之前搞形婚欺骗我,我觉得不被信任”。
 
   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笔者认为形婚无可厚非,相比找异性恋者结婚,同志形婚的双方至少是知情的,只要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可。但从社会运动的角度看,形婚的实质是装成一个异性恋者,来减少自己作为同性恋者的各种压力,从权利的视角看,形婚者不是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迎合压迫者,加固对同性恋者的偏见和歧视。
 
   形婚者从结婚的那天起,身份即在转变,从偏见和歧视的受害者不经意间变成了与主流一起对其他同志和单身者压迫的人,只是大多数人无意识而已。当然,没有人 有权利要求同志都要成为运动的参与者,选择观望、跟随甚至反对同志运动,也是每个同志的权利。只是,我们需要理清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追求平等的 权利,形婚显然与此背道而驰,形婚是在重复和巩固异性恋的一夫一妻模式,看上去解决了当下的急迫问题,实则引鸩止渴。而同性恋运动是要告诉公众,社会不仅由异性恋组成,还有同性恋等性少数人群;婚姻和其他权利,不仅只属于异性恋,同性恋也同样应当享有各种平等的权利。
 
   而形式婚姻,更像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的自信,很多人当成解药,对同志运动而言,很有可能是包着糖衣的毒药。

 

三、LGBT的生活及生存现状

1、同性恋=滥交=HIV携带者吗?

    首先,滥交是一个指向不明,且带有污名化的词汇。准确的说法可以是多性伴关系。

    那么,对于一个正常成年人来说,性行为应该是他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他人不应该过多干涉对方的隐私和进行道德审判,只要ta注意性爱安全和保护隐私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知道异性恋之间多性伴关系也是非常常见的。

    其次,HIV作为一种病毒,并不会选择不同的性倾向。所以,在性关系中做好安全措施,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HIV的传播,无论他的性倾向是什么。

2、同性恋就会喜欢身边的同性?或者,这个人是同性恋,那他会喜欢我吗?或者,舍友/基友/闺蜜是同性恋就一定会看上你?

    同性恋于异性恋的区别,仅仅只在于性倾向的差别,其他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试想一下,一个异性恋男性会喜欢身边所有女性么?如果他知道某个女性是女同性恋还会继续喜欢她吗?

    所以,显而易见这种假设是根本不成立的。

3、同性恋不能拥有正常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

    首先,同性恋于异性恋的区别仅仅只在于性倾向的差别,其他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对于家庭和人生来说,也不是只有一种常规参照模式,每个家庭和人生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并不存在“正常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正常”和“幸福”在这里都只是相对而已,正如同离异过的家庭和服刑过的人生都是正常的,他们依然可以拥有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即使是异性恋家庭如果维系不好也会造成各种不幸,那为什么要单独对待同性恋呢?

4、是不是 Les 面临的问题比 Gay 更糟糕?

  如果涉及到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女性按照传统,就该结婚相夫教子步入这个循环中,社会舆论往往还是从异性婚姻视角的男性批判和父权社会关系对女性禁锢引出对于女女之爱的探讨,反而造成对女性之间本来的爱情和女性恋爱本来在社会关系中的普遍弱势探讨不够。所以就客观而言,LES的处境是更为麻烦一些。

5、同性恋中是否存在异性恋的映射?

      同性恋中确实存在异性恋的映射,比如恋爱关系中“角色”的区分,男同性恋群体有所谓1(攻)、0(受)之分,而女同性恋群体有所谓T、P之分,这些其实都是异性恋爱模式在同性恋关系的体现。

  异 性恋文化让一些同性恋去模仿普遍的异性恋恋爱模式(男强女弱),以此来脱离“异类”的标签。这也是男权文化的影响,即男主外女主内。扮演男性角色的需要挑 起家里重担,多承担,无论你是否合适,而扮演女性角色的则负责内务,多顾家,无论你事业上多么有能力。这并不是一种平等的恋爱关系。

    然而,并不是所有同性恋恋爱模式都遵循了异性恋法则。同性恋的恋爱模式,既有一男一女的性别气质模式,也有两个相同性别气质的模式,或者更多种多样的模式。

6、国内同妻的生存境况是怎样的,她们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在中国,很多男同性恋者迫于传统观念和家庭传宗接代的压力,被迫与异性恋女性走进婚姻,进而产生同妻这一特殊群体。

    以下内容引自知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的调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团队历时3年时间,完成了教育部关于“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研究”的基金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份系统关注同妻群体生活的研究成果。对全国同妻QQ群里的173人跟访调查发现:九成以上同妻遭遇家庭暴力,一成已经感染艾滋病毒。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同妻”数量在1600万左右,该研究团队历时3年时间通过对中国国内网络上活跃的“同妻群”中的173人进行持续跟访调查:跟访人中超九成遭遇过家庭暴力,三成人在婚姻中没有性生活、但仅有三成人选择离婚。“在被调查的173人中,18岁至25岁的46人;26岁至25岁的84人;36岁至45岁25人;46岁至55岁的14人;55岁以上4人。”据唐魁玉教授介绍,“同妻”主要人群集中在35岁以下,占跟访人群的75%。在研究人员调查的“同性恋丈夫是否有性生活”一项中,40.5%的“同妻”回答“半年少于5次”、34.1%的“同妻”回答“几乎没有”、“完全没发生”,而受访的173名同妻中,超9成人受到过冷暴力、肢体冲突、严重家庭暴力等家庭暴力行为。

    关于同妻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应该视个人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旦发现自己老公是同性恋时,要做到:一、保管好财产,避免老公发现风吹草动后转移财产害得 你净身出户;二、搜集证据,如通话记录、宾馆开房记录、聊天记录、床照等;三、做好以上两点后,向娘家人透露后寻求保护,若得不到支持的(有很多这种情 况),可以聘请律师(不过法律并不承认同性恋为过错方)。

    有一个先例,同妻获得赔偿的,在这里给大家参考。因为同妻面临的是私领域和公领域两方面的无 援,所以就是要靠自己争取,我之前遇到的成功案例,就是协商离婚和财产分割无果后,将搜集到的证据张贴在小区、楼门、以及社区公告牌上,获得公众的舆论谴 责和支持,从而成功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和财产权。

10、双性恋是因为花心,碰到男人喜欢男人,碰到女人喜欢女人?

    花心,主要是指对爱情不专一的行为,与性倾向无关。每一种人群都会有花心的人存在。青少年会 有,中老年人也会有,身体健康的人会有,保障人士也会有,异性恋会有,同性恋也会有,双性恋会有,跨性别也会有。如果按照性倾向来看,不同的是异性恋花心 的指向是异性,同性恋花心的指向是同性,双性恋指向的是同性和异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双性恋多了一个选择,但如果一个人已经很花心了,那么,他喜欢谁, 还重要么?

 

四、公众对LGBT的态度

1、是否应该让 14 岁以下的孩子了解多种性倾向的存在,怎样告诉孩子比较合适?

   14岁以下的小孩也需要接受性教育,包括不限于异性关系。现在基本社会的共识是同性恋的存在是合理且相当一部分地区是合法的,给孩子普及LGBT知识,也要告诉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事物的多样和变化,教会孩子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物要包容;对于新的事物要试图去理解。从另一个方面说,亦可以降低儿童遭受性侵的危险,即使是被异性或同性猥亵时都要懂得拒绝,这样对孩子的性观念和人生的发展都是很有助益的。

2、「恐同」等社会现象目前是否普遍,它是如何产生的?

恐同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包括以下原因。

(1)年少时曾有被猥亵或者表白的经历,产生心理阴影。

(2)“恐同”人士中一部分是同性恋者,因内心不够强大无法全面的认同并接纳自己。面对异性恋的社会主流压力,内心纠结,通过言语发泄,自我麻痹,进而减轻内心“负罪感”。身为同性恋,由于相貌,素质原因,找不到伴侣,久而抑郁狂燥。

(3) 上天赋与GAY男人的刚强和女人的细腻双重特质有利于GAY在事业上的成功,同时注意穿着与外表,对一些无能的异性恋造成威胁。

(4)中国顽固的封建思想作祟。

(5)政府在同性恋“去罪”“去病”的片面宣传及错误引导,造成社会大众对这个群体一知半解。甚至将同性恋与艾滋病划等号,也是造成恐同的主要原因。

(6)宗教原因。

3、如何正确表达对LGBT群体的支持?

    尽管社会越来越开放,LGB个体依然面对着各种偏见和歧视,在主流的社会形势下,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因而如何想办法降低LGB的压力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Kwon, P.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LGB团体的心理韧性模型,如下:

绝对干货,知识就是力量——【LGBT常见问题汇总】

  这个模型就是说,我们了解到LGB个体由于经受着许多压力会引发一系列反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那降低对偏见反应的途径有三种: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情绪开放性(emotion openness)和希望和乐观主义(hope and optimism)接下来具体来说这三点。

(1)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简单来说就是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之一是通过增加彼此的社会联系,对LGB研究发现获得社会支持的个体有更低抑郁、焦虑、孤独感、高生活满意度,同性伴侣关系满意度也更高,益处很多不再赘述。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降低对偏见的反应,保持健康。对青少年来说,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成年人来说,朋友和工作场所所获得的支持就更加重要了。

  但是并不是说任何形式的支持都是有效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可性倾向,这一点很重要。相关研究:LGB成人:从得知他们性倾向的人得到的社会支持更满意(Grossman, D’Augelli, & Hershberger, 2000)。 2周对女同日志研究,感知到有关性向方面的社会支持与更高幸福感。(Beals & Peplau, 2005) 。也就是说,在LGB团体中他们社会网络中重要他人起到很重要的焦虑缓冲器的作用。同时LGB团体也利用社会网络对消极压力事件建立积极评价,降低自我责备。

  LGB团体获得社会支持,那就要向他人表露性倾向。LGB个体隐藏还是表露性倾向,一直他们的一个压力源。出柜是否有利于健康?

  出柜的好处是有的,比如获得自主性,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心理健康、伴侣关系满意度等等。但是出柜也会带来更大的家庭压力和对性向的误解,LGB青少年可能面对同伴拒绝,产生自杀意向;LGB成人可能会受到尴尬有关性向和个人生活问题;语言和身体攻击方面,所以说只有能获得社会支持的条件下,出柜才有益,否则可能引发更多压力。

  以上说的有点学术,简单来说:如果你的朋友是同性恋的话,你想帮助和支持他/她,最好的是能去认可性倾向,如果做不到的话也不要去询问私生活方面令朋友尴尬的问题或者开性倾向方面的玩笑,就像楼上妹子回答的那样子。我大学时候男同学出柜,我曾问过他的舍友是什么感受,他回答是开始时候很震惊,但是后来也是大家在一起玩,就和普通同学一样,也不会对他的恋爱刨根问底,这样就很好。

(2) 情绪开放性

  情绪开放性就是说,在面对压力事件接受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情绪。研究发现,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 writing)(类似日记),它对情绪开放性有益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个人探索情感和情绪问题,情绪处理包括了解或探索他人关于性倾向方面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在恋爱关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又不愿向你透露,可以引导他/她寻求一些有效途径倾述,比如对LGB团体倾述,或者选择写下来的方法,也会是有益的。

(3) 希望和乐观主义

  希望和乐观主义就是说具备这种品质的个体更能够去直面压力,阻碍和挑战;维持追求目标的努力。就是说可以给予他/她 希望,引导他/她 看到未来前景,避免过于悲观。

  总结来说,就是对待LGB的朋友应该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和交往,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给予社会支持要用恰当的行为和语言,尽量不要开性向方面的玩笑。若是情绪悲观尽可能鼓励他/她 表达情绪,并且有所回应,尽可能看到未来希望和美好的一方面。

 

4、为什么有些网络媒体要宣传关于同性恋的伪科学?

谣言的产生是因为对基本常识缺乏判断——可能出于好奇、恐惧;
谣言的传播是因为它被制造出来后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悬疑性;
媒体散播谣言是因为有些媒体从业者也会出现缺乏常识判断;
现在媒体越来越多,谁都可能不小心加入谣言散播的行列;
现在信息量巨大,人们没有时间去甄别信息的真伪;
谣言有时候可以被某种权力利用,比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或者某个人篡权登基之前都要制造一些谣言。

伪科普能够被广泛传播,往往有以下两类公众心理需求。
1,给自己本身就有的刻板印象,寻找一个合理的佐证。
2,对于自己“超纲”的知识,总是想用一套简单的思维工具来解释这些超纲的东西。很多缺乏实证基础,甚至没有遗传学常识的“伪基因论”不仅 仅是在性倾向问题上能够广泛传播,在其他不少问题下,这类伪科普也是热点,甚至有人试图通过这些缺乏实证,甚至缺乏常识的基因分析法来解释他们所遇到的所 有观念差异问题。

以上两点,会使得伪科普成为一类消费话题,形成大量吸引眼球,缺失准确性的信息传播。

就性倾向这个问题而言,这充分说明平权运动还需要努力,我们这些“多数性向”的人中相当部分对于“少数性向”的人士还远远不够真诚,性倾向的宽容性还需要继续推广,观念平权还要继续进行。

某些有“刻板印象”的保守人士,通过这些伪科普的解释,来试图“消极理解”这些少数性向人士,实质上却造成了新的“刻板印象”。

就美国而言,少数性向平权的口号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末的时候,不少平权组织是支持“性向天生论”,原因很简单,在数年前少数性向还被当时的美国医学界视作某种病态,80年代中期,公众对于少数性向的宽容和接纳才刚刚开始。而平权组织的首要目的是要诉求“少数性向的正义性,并理应受到社会的基本尊重”,故而80年代中期生物学界提出的“性向天生论”的猜想成了一个很好的舆论契机,在平权组织和新自由主义者的帮助下,通过这种论调,取得了平权运动第一阶段的成功。

但是,当平权运动进行到第二阶段的时候,这个论调基本上被人抛弃了。首先是生物学界对于这套论调提出了许多质疑,以及实证上的反例。
其次,在很多保守人士那里,这种天生论反而成了新的刻板印象,甚至形成新的偏见。他们会认为少数性向者是天然的异类。

故而在第二阶段中,平权组织首先采用了更新的学术结论,即“性向是复合成因而不是天生论”,其次这个时候社会对于少数性向已经有了基本的接 纳度,此时平权组织的诉求是“少数性向和多数性向都是普遍性向,持各种性向的人都是社会的普遍一员,并应该得到尊重”,故而开始宣传更新的研究结论,并体 现少数性向在性向选择上的自主性,以及不同性向者的普遍性。

而我朝的平权运动要相对滞后一些,但是历程是类似的,故而,我们现在从新千年开始,我们已经主流上接纳了少数性向的合理性,但是仍然存在大量保守人士在这个问题上很消极。所以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界处,而这些伪科普的传播,也是因为过渡阶段中的保守受众。

故而,在平权运动上,所有人都还需要继续努力,首先要做到真诚和互相理解,以及积极的态度。

五、典型言论

1、”假使每个人都是同性恋,人类就会灭绝,所以同性恋不好“这样的推理有道理吗?

    没道理。首先,每个人都是同性恋的假设是不可能成立的,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基本恒定的,不会因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次,如果我们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那样也会灭绝,所以男人和女人也是不好的吗?包括不婚族,丁克家庭等。

2、对同性恋的日渐包容,会不会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增多?

    首先我们不要把同性性行为 和同性恋性倾向等同起来,一个异性恋者,他有可能会有同性性行为,同样的,一个同性恋者,他也可能会有异性性行为。所以,没必要为这样一个事情纠结什么, 同性性行为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同性恋性倾向人群的增加。这就像我们去吃一样东西,可能有的人本来就不喜欢吃,那他就不会去吃,有的人可能会尝一尝,喜欢就喜 欢,不喜欢自然就不会再吃。 

3、 恋童、乱伦和性虐待等,和同性恋是类似概念吗?是否也是正常的?

    首先,恋童,乱伦和性虐待不只是存在同性恋中,在异性恋中同样存在,即“恋童、乱伦和性虐待”存在各个性倾向的人群中。 那我们也是不是可以说恋童、乱伦和性虐待等,和异性恋是类似概念呢,是否也是正常的。

4、同性恋游行(LGBT PRIDE)是否会在实质上造成更大的负面效果?

    不会,同性恋游行可以提高同志群体的可见度、有助于LGBT群体争取自身权益、有助于大众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了解,祛除那些污名化的想象等等。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顶一下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