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如果可以结婚,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有一群人是真爱却无法结婚, 这群人也往往遭遇排挤和霸凌, ta们就是包括同性恋在内的性少数群体。 但同性婚姻合法化就能解决问题吗? 除了婚姻合法我们还要追求什么? 同性婚姻又能给异性恋带来什么? 这些问题或许不仅仅适用于同性恋, 也适用于所有人。


前言


新年之交的大新闻来自遥远的大洋洲。


2017年,澳大利亚经过全民自愿的邮寄投票,以61.6%的多数,将同性婚姻法案提上议程,并在这一年的12月7日,最终获得参众两院的一致通过,法案生效。预计,在2018年1月,同性伴侣即可在澳大利亚注册结婚。这,是2017年的“漂亮收尾”,也是2018年的令人振奋的“开门红”。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除了澳大利亚,还有芬兰、德国、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奥地利等国,都纷纷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自2001年,荷兰率先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以来,2017年,是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增加数量最多的一年。

目前,全球已经有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此外还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以“民事结合”的法定称谓,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此外,还有不少特定的区域,比如日本的一些城市,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也得到了当地法律的认可。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同性婚姻合法化,将成为遍及全球的趋势。但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在令人振奋之余,又仿佛是千里之外的海市蜃楼:纵然景观无比亮丽,也颇有些缥缈难及,似乎近在眼前,却又是摸不着、抓不住。


在国内当一对同性伴侣,有多难?


国内的同性伴侣,即使能够在境外登记结婚,回国之后,伴侣权利依然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例如,即使出现亲密关系暴力,受暴者也很难得到《反家庭暴力法》的救济。


特别是,这一年来,国内针对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不符合男女二元性别角色规范的人,从影视剧、综艺节目到自媒体,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容许度,都在普遍收紧……

同性婚姻,离我们有多远?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唯一能确定的,大概也只有“依然很遥远”这五个字。


中国在争取同性婚姻的道路上,起步并不算很晚。早在2001年(也就是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出版问世,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剔除,从而实现同性恋去病理化的那一年),性学家李银河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两会”公开提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案,部分代表积极响应。


在那一年,全球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只有荷兰王国一个。我国同性婚姻平权的先行者们,并没有落后于其他很多国家。


此后,李银河每年都提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提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力求得到更多代表们的附议,并在很多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一次次向社会各界发声呼吁。2005年,政协对该提案予以答复,称“要进一步细化,增加调查结果及实施方案的细则”。接下来,又是十多年弹指而过,李银河每年都在为之努力的同性婚姻提案,每一次提交后都得不到实质性的进展。


但是,李银河和其他倡导者们的心血,也并非徒劳。每一次同性婚姻的提案,都是一次公开发声,很多时候会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这样一来,就能让各界民众,从偶然的“听到、看到”,到开始对此进行思考(哪怕是极端的反对或者谩骂),再到逐渐“脱敏”和“共情”——从完全不理解到逐渐增加理解,从强烈的反对者到逐渐“中立”再到成为潜在的支持者……

同性婚姻合法化提案者李银河

如今,网上那些公开歧视同性恋的言论,已经不再像近十年前那样普遍、那样无知无畏,相反,那些公然歧视包括LGBT群体、否认其平等权益的言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其他更多网民的鄙弃,越来越没有市场、吃不开。


即使在过去长期对同性婚姻颇多抵触的基督教界,如今的声音也越发多元:彩虹团契(对同志友善的基督徒朋友圈)在两岸三地都为数不少,而那些对同性婚姻乃至同性恋爱持反对态度的,这些年来往往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理直气壮”,更多的人则态度逐渐软化、转化……


同性婚姻,不应当只是同性恋者的追求


同性婚姻合法化,不但不会因此引发什么问题,相反,法律对同性婚姻的明文认可,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例如,“同妻”、“同夫”等,都将大大减少。


再如,即使对于没有同性婚姻需求的同志人群,法律对同性婚姻权利的认可,将大大降低同性恋子女对父母的出柜(告知他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压力,也能让众多同志父母在子女出柜后,不至于因恐惧同侪压力而“入柜”。

特别是,法律对婚姻权利的认可,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对同性恋的种种歧视,促进同性恋者更好地自我接纳,让社会文化更加宽和、友善。


然而,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民间”和“观念”以外的层面了。但无论如何,政策层面、行动层面,“解冻”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秋风与冬雪,都是春天的先兆。“千里之外”诸多国家的同性婚姻,此刻对于我们也许很像海市蜃楼,但同时,也是一座座灯塔,是我们历经长途跋涉,终有一刻要抵达的目的地。


可同性婚姻还远远不够


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同性婚姻的地方,这是当下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比同性婚姻,再多向前遥望几步,也是有益的,所有的学习和思考,都需要“超前”——就像安全性行为,如果已经到了和网友开房的时候,才开始用掌上百度去查,那就有点晚了。


在已经实现同性婚姻合法的美国,就在2017年的圣诞节前夕,在纽约北部的一个小镇,一对已经结婚并收养三名子女的拉拉妻妻,和她们的两名未成年子女,同时在自家公寓惨遭虐杀(最大的孩子当时不在家,幸免于难)。2018年初,警方将两名男性嫌疑人逮捕。


其邻居表示,这两个犯罪嫌疑人认识受害者,并对她们的同性婚姻抱有偏见。此外,那对遇害妻妻的大儿子,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也曾因为两位母亲的同性婚姻,而遭受歧视。

面对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歧视,以及和异性恋霸权紧密相关的GBV (Gender-based Violence,基于性别的暴力。“基于性别”是因为此类暴力的绝大多数施暴者均为男性,受暴者则大多为妇女,以及跨性别者或幼童),仅靠一纸同性婚姻的法条,依然远远不够,未来的平权之路依然漫长。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性取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多元平权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仅仅是“一环”。平权运动是一场类似工业革命的过程,就像蒸汽机和电气机械替代单纯的人力操作,以科学理念替代陈旧的权威教条,和以汽车道替代马车道的制度变革。


在此过程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众多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正如美籍华人女权主义者、平权活动家陈玉平(Grace Lee Boggs)对“革命”一词的解读:“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


包括婚姻和子女收养的平权法案,固然必不可少,一纸法条的通过,也确实能够加速平权的进程,甚至成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但是,我们过去都长期浸淫在充满社会歧视的文化氛围中,没有人是完全的、完美的“平权者”,相反,我们每个人都是各种社会歧视的“病毒携带者”,只是“病毒载量”多少的差异,和自身免疫力的差异而已。

将同性家庭灭门的暴行,是非常极端的案例,而一些看似不那么极端的歧视,在世界各国都依然普遍存在。试想,当女人公开表示“和我结婚的,是个有肌肉的小姐姐”、“我的老婆,既有丁丁又喜欢穿裙子”,或者,当男人告诉大家“我要和一个又秃又胖又多愁善感的帅哥结婚”、“我爱上了一个变装爱好者”……接下来,很可能被当做“噱头”甚至“另类”,也可能遭到冷言冷语的打击。


如果上述的女人或男人,想要从事公职、高管,他们所受到的阻力乃至排挤,都难免会更大。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前夕的美国,即使蒂姆·库克这样的顶级企业家,也只有熬到坐稳了苹果公司的CEO之后,才选择公开出柜,透露自己是个同性恋者。


对于婚姻制度的再思考


婚姻本身的功能,以及长期以来所承载的“人身依附”关系,包括对性爱乃至身体的相互独占,都值得思考。长期搭伴过日子,包括相互为对方进行手术签字的权利,尤其是对孩子的共同抚养义务(如果决定要孩子的话)——这些,都是除了法定婚姻关系(或伴侣关系)之外,其他关系所难以替代的。


但是,社会主流文化对“婚姻”的一些预设观点,比如彼此的性独占,即使在异性夫妻之间,往往也很难做到: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超过半数,都有过至少一方曾经出轨的经历。再如,一个人如果同时爱上两个人呢?如果这个人的两位恋人,也能够相互接受,或者也彼此相爱呢?那么,婚姻一定只能限于两个人吗?


婚姻制度,承载了很多生活便利乃至法定“特权”(比如配偶可以探监,可以为另一方的手术签字),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无疑的必要的。

但是,婚姻也包含了很多保守与陈旧的因素,至少对一部分LGBT(性少数群体,下面的LGBIQIA是包容性更强的说法)社群的“激进者”而言,“是否自甘被保守的婚姻制度收编”,值得多角度的思考。


此外,也要避免在LGBTQIA的社群内部,以及全社会对这部分的评价体系中,出现基于婚姻与否的等级分层压迫:比如将“剩女”、“剩男”的污名,扩大到渴望结婚但暂时找不到适当对象的LGBTQIA人士,或者,将“小三”、“婊”之类的基于性独占的骂名,扩大到同性婚姻之中。


如果上述情况成为未来的“新常态”,那么,当初的平权诉求,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目标达成之后,反而异化为可能更为遥远、更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就笔者本人而言,我一方面强烈支持同性婚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角落,都全面合法化,让性多元不再成为婚姻的障碍;另一方面,我所期待的,绝不是让传统的、主流的婚姻制度,将个体差异极大的同性恋者乃至LGBTQIA收编于麾下。


我希望的同性婚姻,以及更加多元的婚姻,

能为婚姻制度不断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在不断重塑婚姻制度的同时,也让古老的婚姻制度由此保持常新、长青,

而不要成为酱缸般的一潭死水。

可是这些,在十几亿的人口里究竟又能被多少人理解;

至于这是不是“看上去很美”但长久过后依然在千里之外的海市蜃楼,

既然谁也无法回答,那也就不再是有意义的问题。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

我,还有我们,现在能够做点什么呢?



本站文章的内容来源分为注册用户的原创内容和本网站转载互联网的内容。 本站注册用户通过本站发表的一切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FLASH、影音文件等,其版权归本站及该用户共同所有; 本站转载的文章仅限于非商业性之用,内容和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来信(Email:rainbow6s@163.com)指出,您可通过提供自己主张版权的证据,并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接到相关通知,并核查属实后,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顶一下
  
《彩虹旗下》微信公众号
《六色橘子》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